以下是管道罐體保溫施工從基層處理到防護層安裝的20個關鍵步驟,涵蓋標準化操作流程與質量控制要點:
一、施工準備階段
項目評估
明確管道/罐體的材質、工作溫度、介質特性及環境條件(如腐蝕性、濕度)。
根據《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》(GBJ126)選擇保溫材料(如巖棉、玻璃棉、聚氨酯等)及防護層材料(如鋁皮、鍍鋅鐵皮)。
材料采購與檢驗
采購符合國家標準的保溫材料,檢查導熱系數、容重、耐溫范圍等參數。
輔助材料(粘合劑、固定件、密封膠)需與主體材料兼容,避免化學腐蝕。
人員培訓
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操作規程、工藝標準及材料特性培訓,確保掌握關鍵技術(如膠水干化時間、切割精度)。
工具與設備準備
配備切割工具(圓規、卡鉗、刀片)、粘接工具(毛刷、滾筒)、測量儀器(鋼直尺、弧形樣板)及安全防護裝備(安全帽、)。
現場勘查與清理
清除施工區域障礙物,確保管道/罐體表面無油污、銹蝕、灰塵等雜質。
對需保溫的設備進行試壓、防腐處理驗收,確認合格后方可施工。
二、基層處理階段
管道表面處理
對金屬管道進行打磨處理,去除銹蝕層,確保表面粗糙度Ra≤12.5μm,提高粘接劑附著力。
非金屬管道(如PVC)需清潔表面,避免使用腐蝕性清潔劑。
罐體基層處理
罐體表面需平整,局部凹凸度≤4mm(金屬保護層)或≤5mm(抹面保護層)。
對焊縫、法蘭等部位進行密封處理,防止熱量泄漏。
三、保溫層施工階段
保溫材料切割與拼接
根據管道直徑切割保溫材料(如管殼),確保切割面平整,縫隙寬度≤5mm。
大直徑管道需分段施工,每段連接處采用錯縫拼接,避免熱橋。
保溫層固定與粘接
使用專用粘合劑均勻涂抹保溫材料表面,粘接面積≥80%,確保無空隙。
對垂直管道或振動部位,采用鍍鋅鐵絲(#14或#16)捆扎固定,間距≤300mm。
縫隙處理
使用專用填充材料(如硅酸鋁纖維)填充保溫層縫隙,確保密封性。
對膨脹節、閥門等特殊部位,采用柔性保溫材料(如硅酸鋁氈)包裹。
保溫層厚度控制
按設計要求控制保溫層厚度,偏差≤+10%、-5%。
使用鋼直尺或超聲波測厚儀進行抽檢,每10m檢測1點。
四、防護層施工階段
防護層材料選擇
金屬防護層(鋁皮、鍍鋅鐵皮)厚度≥0.5mm,適用于高溫或機械損傷風險高的場景。
非金屬防護層(PVC薄膜、玻璃鋼)適用于腐蝕性環境。
金屬防護層下料與加工
根據保溫層外圓周長加45mm接縫尺寸下料,確保搭接寬度≥50mm。
使用折邊機加工接縫(大頭12mm,小頭15mm),并在卷圓機上成型。
金屬防護層安裝
將防護層緊貼保溫層,用拉鉚釘(間距200mm)固定,環向搭接順水流方向。
對彎頭、三通等部位,采用蝦米彎或分瓣下料工藝,確保貼合度。
非金屬防護層施工
PVC薄膜采用熱熔焊接,玻璃鋼采用手糊法,固化后巴氏硬度≥40。
防護層表面需平整,無漏涂、空鼓現象。
五、特殊部位處理階段
管道接頭與閥門保溫
接頭部位采用專用保溫盒或可拆卸式結構,便于檢修。
閥門保溫層厚度與相連管道一致,表面包裹玻纖布并涂刷防水涂料。
罐體頂部與底部處理
罐頂采用不定型保溫材料(如硅酸鋁纖維)鋪設,耐踩踏厚度≥100mm。
罐底設置膨脹伸縮縫,間距5-7m,用橡塑保溫碎塊填充。
支架與穿墻部位處理
管道支架處留5mm膨脹縫,用硅酸鋁纖維填充后包裹防護層。
穿墻管道需加裝套管,套管與管道間隙用柔性保溫材料密封。
六、驗收與維護階段
施工質量檢查
檢查保溫層厚度、密實度及外觀,無空鼓、裂縫等缺陷。
防護層平整度用1m直尺檢查,空隙≤4mm(金屬)或≤5mm(抹面)。
定期維護與記錄
建立維護檔案,記錄每次檢查時間、問題及處理措施。
對極端天氣或機械損傷部位增加檢查頻率,及時修復破損防護層。